谈到大促目的,大家可能有点纳闷。消费者遇到大促就是买买买,电商在大促固然是卖卖卖,目的固然是营收,不是吗?这简直也是我早期的认知。
实际上,大电商平台的大促首要目的简直是营收。可是随着精致化运营的深入,以及对大促效果的多角度分析复盘,这些年我越来越感受到,大促是典型的可以多目的并举的巨型项目。差别阶段的平台,应该制定差别偏重的大促目的,有重点地举行运动筹谋和资源设置,充实挖潜,以全方位地获取大促价值。
本文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思考和制定大促目的,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大促计谋。大促目的有如下四个维度:1) 营收与盈利、清库存/甩尾货;2)平台影响力提升、品牌扶持、商家争夺;3)获客、品类渗透率提升、活跃度提升;4)精致化运营,数据积累;这些目的如何选择,如何界说优先级,本质是一个战略层面的问题。好比,快速增恒久的平台,一般来说,营收的重要性大于盈利,影响力提升与获客的重要性大于营收。
增长趋缓,生长进入瓶颈的平台,人群与品类渗透率的提升很是关键。在战略品类和人群偏向通过大促撕开缺口,是业务突破瓶颈的关键。稳定的大型平台,在互联网下半场,开发全新获客渠道(如下沉市场、线下市场、外洋市场)和主顾精致化运营(如AIPL)很是关键。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大促可以有哪些目的。1营收营收目的通常是大促的焦点目的。它自己是一个综合性的效果。
下单的用户越多,营收就越高。提供大促折扣的商家越多,营收越高。
大促选品和促销设计越好,营收越高。引流效果越好,定向引爆越精准,营收就越高。大促会场、互动产物设计和运营越乐成,营收就越高。对于大平台,自身营收越高,竞争对手营收就越少。
究竟市场就这么大。……所以,营收类似于终极目的,和网站运营效率的大多数焦点要素都正相关。营收目的有多种设定方法。
定法1:业绩增量这个很容易明白,去年双11卖了100亿,今年业绩增长希望到达50%,所以要卖到150亿,这就是目的。这是许多平台确定顶层指标的主流方式,既适合于整体目的,也常见于品类销售指标。不外到了执行层,这就有很大压力了。
我见过许多采销小同伴,去年大促自己的细分类目卖了1000万,今年大促指标就是1500万,头发都愁白了。那怎么办?老实的采销就种种精致选品,设计促销,站外努力谈折扣,站内全力争资源。做了许多努力,但到底能涨几多,最终其实不太可控。
另有些江湖履历富厚的采销,套路就许多了。今年大促数据压一压,让明年好过一些;指标预估的差距部门,找供应商刷一刷;跟大客户聊一聊,把一批大单拖到双11成交;平台的角度,嗯,把一些大宗商品,如地产、楼宇、甚至小岛的销售,算进成交额……横竖战报数字悦目就行。
你动辄看到电商好几千亿的双11战绩,有几多是这样的水份?自己想象。曾有一年,在大促后不久的CEO例会上,数据分析部门指出,今年大促移动端体现不佳,PC端占比过高。
其时我卖力移动,而移动销售占比那时是个重要指标。幸亏复盘中已经对此做太过析,于是我默默给CEO发了条微信:“PC端超万元的异常订单突增导致”。
CEO心领神会,随即压制了这个话题……刷单有种方式,就是通过黑产系统法式直接挪用PC接口,举行批量下单。顺便多说一句,大促后刨除不发货订单再做数据复盘,比力合适。
所以宏观的业绩增量要求,只是自顶向下提出一个大偏向,而不能直接成为最终目的。还需通事后面几种自底向上的方法举行校验,来判断目的合理性以及告竣可能性。定法2:产物矩阵大促营收 = Σ(各定位产物销售预估)在大促筹备期,各品类会制定产物计划,设定大促的爆款(流量款)、主打款、动销款、利润款、新品、特供款、清仓款等细分品类和产物结构,并预估差别定位的产物的销售情况。
对每一种定位的商品,类目线可以凭据其日均销量及趋势、大促折扣力度、库存情况等因素,举行大促销售情况测算,最后做出大促销售指标预估。定法3:发作系数这个目的设置方法,就是拿今年的日均销售额,乘以发作系数,来获得大促销售额预估。大促首日(或日均)销售额 = 今年日均销售额 * 发作系数这个指标盘算有两个主要输入:第一,去年大促发作系数。
好比去年发作系数是10,今年就以10作为基准;第二,今年的情况变化。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到场大促的品类结构、商家层级情况对比去年的变化。本次大促折扣力度与去年的对比,以及促销类型变化及其效果预估。
市场预算、引流资源和大促会场资源的获取情况。因此,可以凭据这些因素,来调整前一步的基准发作系数。
好比,感受本次大促折扣力度更大,就把10调整成11;好比本次市场用度淘汰了,就把10调整成9,等等。通过主观感受和履历,估算一个合理的发作系数。这里并不存在一个完备的数学模型。定法4:流量效率大促营收 = 总流量 * 平均转化率 * 客单价这个估算模型看起来比力简朴清晰,从流量和转化的角度盘算营收。
实际上流量、转化率和客单价这三大环节,会需要差别部门提供大量输入来举行估算。先说流量。大促的流量部门一般会凭据市场经费和投放、互助情况,按各个引流渠道举行盘算,最后给出大促的流量情况预估。但要特别注意的是,流量自己千差万别,对应的转化率可能有十倍百倍的差距。
好比我常在大促阶段发现某些渠道过来的流量,在落地页发生大比例跳失。仔细分析后会发现有如下可能性:1)引流渠道特性不符。好比把下沉市场流量引导到跨境大牌购物节,转化效果就会很差。
2)落地页和渠道投放素材不匹配。好比引流素材是“世界念书日”,引来的阅读人群和对书的期待,落地页却是如下页面:落地页与会见诉求不符,跳失率自然庞大。
3)劣质渠道刷量。这个大家都懂。因此,需要和市场部仔细核对流量的泉源和质量情况,以正确估算有效流量。
关于投放和引流,在大促系列文章相关章节会进一步深入解说。转化率和客单价,需要采销团队的重点输入,凭据历史同期大促转化率,以及本次大促的促销力度、焦点商品的详细情况,来估算转化率。
这个转化率需要分到各个品类举行开端估算并汇总为整体情况。最后,再凭据产物和运营上的一些行动,如促销玩法创新情况、大促资源使用方法、产物逻辑的重大变化(如会场焦点栏位从统一商品池赛马变为个性化推荐)等方面的情况,再做最后的调整。
完成上述估算后,会对流量效率和大促营收有一个相对合理的总体预判。定法5:加购释放率大促营收 = Σ(各商品加购量 * 加购释放率 * 商品售价)如果说前面几种预测方式是在筹备阶段设置大促营收目的,那么加购释放率更多是在预热期举行销售预测和库存核对所使用。
商品加购量是在预热阶段后期,统计消费者把几多运动商品加入了购物车。但加入购物车不即是就会购置,但加购商品数量最终可以成交的比率,也就是加购释放量,是可以参考历史情况举行预估的。加购释放率会受到大促时的运动力度、产物结构变化、季节性因素和流量结构的影响。
本质上这是个思路,可以成为大促效果的一个辅助考核指标,但可控度其实不高,另外还受到可在商详页直接下单商品的影响,仅供参考。定法6:主顾成交计划大促营收 = 会员营收 + 非会员营收 = 老客营收 + 新客营收这个主要是来自于CRM部门的估算,凭据主顾的组成举行逐一的营收孝敬盘算,来获得大促营收预估。
好比,相对上次同级大促,思量会员规模增长情况、会员人均消费变化、以及会员大促到场率预估(均值+大促时的会员营销运动),可以大致估算出会员营收。再按消费占比测算非会员营收,汇总出大促营收。可以看到上面6种营收目的盘算,有三种类型:1)自顶向下:业绩增量2)分模块汇总:产物矩阵、主顾成交计划3)统计模型:发作系数、流量效率、加购释放率设置营收目的时,应该首先自顶向下设定大偏向,随后通太过模块汇总核对告竣可能性,并在各个模块举行深度挖潜,最后通过统计模型校验合理性,以最终确定一个具备可行性的营收目的。
合理可告竣的目的,也可以淘汰前面提到的“套路”。然而,营收也有许多反映不出的关键因素,好比,不体现毛利情况。大促营收高,不即是毛利高。不体现PMF(增长观点,表现用户与网站/产物的契合度)。
许多用户,从不知道网站,到来过逛过,到加购了一批商品,只要没在大促阶段就地下单,就不会体现在营收上,也就没有完全反映用户认可度的提升。不体现恒久价值。
大促中1个用户买了1000元商品,和10个用户各买了100元商品,营收看是一样的,但从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角度看,两者有着庞大差异。不体现品类交织渗透和战略品类销售情况。许多情况下,卖1000元家电(低频耐用)对于平台的意义,远远差别于卖1000元生鲜(高频复购)。品类特性带来的差异,让此1元不即是彼1元。
……所以,大促效果,不能只看营收,或者营收指标压倒一切。下面再来聊一聊其它大促目的。2毛利虽然盈利是大多数商业运动的目的,但对于大促,严格说毛利不算是一种目的,更像是一种要求。
一般电商平台计划运动力度时,会给出整体的毛利底线,在设置促销折扣的时候需要遵守。消费者往往以为,大促是平台贴钱做折扣。
其实恰恰相反,大促是平台赚钱的好时机。平台虽然会做一些全场满减折扣券、购物津贴之类的,但折扣最终基本都是供应商负担的。同时,平台大促资源还可以赚许多坑位费、广告费。
大促前,类目线卖力人会和主要供应商谈好大促爆品甚至免费品,要求折扣力度大、库存富足、产物数据好(受接待水平高),同时也会要求供应商提供一定的用度补助大促。作为交流,平台会提供优质大促资源,给供应商或商家不错的大促曝光。除了特别谈的爆品,采销在设置大促折扣的时候,也会凭据毛利要求来提报大促方案。
力度一般会受大促品级、销售指标情况、历史同期大促毛利情况等因素的影响。3平台影响力大促一个重要效果,就是可以大幅提升平台影响力。平台影响力来自于宣传,也就是种种形式的广告投放和营销信息触达。
这对于大促销量以及日后的销售影响庞大。还记得1号店的最后阶段,因为母公司沃尔玛对1号店市场经费多年苛刻控制,与各大电商平台铺天盖地的宣传相比,1号店无力采买黄金广告资源,市场影响力由此逐年下滑。
其时我们做流失用户深访,消费者反馈是,他们依然信任1号店商品,也感受价钱、折扣、服务和其它平台相比都没有任何问题,只是似乎良久没听到1号店这个名字了,身边的朋侪也徐徐都去京东猫超买工具了,自己也就换了平台。影响力的下滑,反映到销售数据上,就是连续的滑坡。
虽然市场营销“钱有一半是浪费的,但不知道浪费到了那里”,但不砸钱做宣传,就只能徐徐被消费者遗忘了。2016年,京东入主1号店,上来就砸钱10亿组织冬至大促,并购置一大批黄金广告位如地铁车厢、CBD显著位置,举行强大宣传攻势,甚至把广告打到了杭州阿里巴巴总部门口。1号店影响力连忙有所提振,销售数据随之迅速回升。1号店冬至大促宣传从直接效果来看,假设1块钱的营销用度只在大促时带来2块钱直接销售,诧一看类似全场五折,但恒久的ROI显然不能这么盘算。
在消费者中影响力的提升,会带来庞大的久远效果。大促社会关注度高,眼球效应强烈,消费者到场度极高,此时打造影响力,建设平台口碑,利在久远。
有小同伴问,平台影响力怎么权衡?其实这是市场部的课题,对于知名度、影响力、美誉度等方面有多种统计方法,大多需要联合市场调研完成。对于运营同学,可以参考一个简朴的权衡影响力的方法 - 百度指数。拼多多百度指数(2016.7~2016.12)上图是拼多多2016年7到12月的百度指数。我们可以看到拼多多的10.10周年庆大促强悍地驱动了社会关注度提升。
作为效果,百度指数曲线体现出,大促后拼多多的流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该曲线图另一个尖峰出在9月6日,拼多多登顶App Store购物榜首,庞大的事件效应也提升了拼多多的流量,但效果远不及大促的推动。
因此,影响力提升无疑是大促的一个重要目的,无论是平台获得新流量,还是店肆在平台上挖掘流量,都十分关键。应当制定相应的目的和计谋,并对完成度举行考核。
4获客大促除了营收,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获客。获客看似与营收成正比,营收越大,客流自然也就越大,理论上获客能力也就越强。实际上不完全如此。
下面举两个栗子。例1:大促补助的使用。如果有300万大促补助,如果希望提升整体转化,就可以做全品类100-30的普惠,这对整体转化率提升会很有资助。
这笔用度补助10万张订单,推动700万营收,但其中的新客可能只有1万。但如果希望重点以拉新获客为主,就做新客50元无门槛券,然后大量针对新客发放,撬动6万新客的转化,如果同样100元的订单,就只有300万营收。
例2:投放引流。如果以销售为焦点,就针对一二线都会投放引流,选品向消费升级商品和大牌商品倾斜,AOS(订单均价)可能到达300元。
但一二线都会渗透率已经比力饱和,新客数增量可能比力少。如果以获客为焦点,就针对下沉市场做投放引流,选品也相应向高性价比和低单价商品倾斜,但下沉市场的AOS可能只有100元,但这类似于开发蓝海,获得的新客数量可能比力大。所以,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获客的优先级,会影响到大促的计谋和打法。
投资是重点向新客权益倾斜,以更好地转化新客,还是向老客倾斜,以富厚鼎力大举度的普惠促销提升整体转化率。引流是偏重潜客渠道,还是优质客渠道。发券和促销设计,是以本次大促转化收割为焦点,还是以未来恒久营收(如会员营销)为焦点?DMP平台标签定位的关键客群,是自己的高价值客,还是甜睡客或流失客,还是锁定竞争对手客群?注:DMP,全称Data Management Platform。
可以简朴明白为,DMP平台通过对接的大量前端应用,连续收集和存储海量的主顾行为和特征数据,并对主顾举行精致分组,打相应的标签,同时对接到海量广告位,以供精准的广告投放。后面的大促系列文章会进一步论述。这样我们可以看到,以销售作为最高优先级目的,还是以获客作为最高优先级目的,会带来截然不同的计谋和打法。
如果我是一个快速生长阶段的平台,我一定会以获客作为大促的最高优先级目的,而不是营收。5人群与品类渗透率大促是一个快速提升特定主顾群体渗透率的绝佳时机。好比,已往某平台在华北市场的销量和主顾笼罩度偏低,大促中针对华北地域举行一次鼎力大举度促销(如果系统支持将促销和价钱针对地域举行投放),提供专享折扣、专享爆品、或者更多爆品库存,是提升华北市场占有率的良机。
同样的,通过大促,引导平台主顾购置新兴重要品类,提升战略品类渗透率,是个很是关键的目的。好比京东的客群曾以男性为主,品类偏好集中在家电数码,当京东试图全力提升女性消费者占比,超市、女装、美妆等品类的渗透率提升,就成为大促的重要目的。
而作为电商消费者主体的女性用户,在京东平台的占比提升,就利在久远。当以特定人群或品类渗透率为焦点目的时,大促的计谋打法也就随之发生变化。
好比把优质曝光资源偏重给到战略品类、在非战略品类会场植入战略品类会场链接、向非战略品类的潜力人群发放战略品类优惠券、营销用度的针对性投放,等等。6AIPL流转AIPL是阿里在精致化主顾运营上近年来提出的新观点。可以简朴明白为,推动主顾在下述差别阶段/状态之间举行流转。
A(Awareness),代表认知人群。对于大促,可以简朴明白为对电商平台,或对特定品牌有认识的主顾群体。
I(Interest),代表兴趣人群。主要是指通过与平台的互动,体现出了对在平台上举行购置存在兴趣(也可以针对特定品牌)。
好比会见店肆主页、浏览产物详情页、品牌词搜索、领取试用、订阅/关注/入会、加购收藏的人。P(Purchase),代表购置人群,指在平台下过单,或购置过某品牌商品的人。L(Loyalty),代表忠诚人群,如高频复购、评论、分享的人。
大促营收自己只是P这一个指标的直接体现。但通过一次大促,有几多人从不知道平台,酿成了对平台有认知?有几多人从初始认知状态,转化成了感兴趣的状态?有几多人,从感兴趣到完成下单,被真正转化为主顾?又有几多主顾,从曾经下过单,变为平台的忠实主顾,或者提升了忠诚度?对于上述各阶段主顾状态的统计,以及在AIPL四大状态之间举行向后的推动,就是AIPL流转的运营关键。我们通常都市计划如何引流,引流后如何举行转化,转化后如何通过会员体系、社交体系、内容体系和成就体系等来打造忠诚度。
但这几块一直是各自独立的。AIPL的思维,是从一个全局角度去视察,几多人处在哪个阶段,并把阶段间的递进作为一个运营目的来设计,这在互联网下半场注重精致化运营的时代,是极为关键的思维模型。
所以,在大促事情中,不仅是让种种主顾下单,完成“从I到P”的行动,同时也要设计一组项目,来推动主顾从A到I,和从P到L。好比,大促时通过“关注有礼”的运动引导主顾关注店肆;通过游戏或互动问答方式,让主顾完成指定的浏览任务;通过晒单话题的发动、开箱视频、商品评测的邀请,都可以发生除引导下单以外的价值。
由此,在制定大促目的时,可以设定AIPL流转的辅助指标,通过精致化运营为平台赢得更为恒久的主顾价值。7其它除了上述目的,大促还可以有如下目的:用户活跃度提升清库存,甩尾货物牌扶持用户数据累积与竞争对手争夺商家限于本文篇幅,就纷歧一叙述了。大家可以凭据自身所处的阶段、焦点的战略诉求分析,久远价值盘算,来思量上述目的有哪些可以成为大促目的,并设置相应量化指标,促后复盘完成度,作为大促成效的考核。至此,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次大促,要取得最佳效果,一定是多目的并举,远远不仅仅是“卖卖卖,一切为大促营收服务”这么简朴。
设定多个大促目的,并划定优先级,举行有针对性的资源设置和计谋、玩法设计,是大促筹谋阶段的关键任务。作者:徐霄鹏 亚马逊高级产物运营增长总监 ,分享互联网产物、运营和新零售的实践履历与深度思考。
本文来源:yobo体育官网下载-www.syhl100.com